• 摘要:情感儒学虽然对理性本体具有积极的纠偏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主体性困限,即情感本体与理性本体一样,最终确证人作为主体是自足自明的无限存在者,这既存在理论疑难,也存在现实风险。当代儒家通过借鉴现象学的方...

    阅读全文
  • 中唐以前本无“孔孟”之说,更无“孔颜”之论,惟有“周孔”之称。唐宋以降,儒家内部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书”横空出世,即便不能说侵越“五经”,至少与之相提并论矣,中国思想的特质亦由此有了很大的改...

    阅读全文
  • 中华文明是自信自强而富有乐感的古老文明,这一乐感基调首先蕴含在周文明的礼乐文化传统中,通过儒家学问得到发扬光大,其哲理典范就是孔颜乐处的生命风范,此一风范在北宋经过周敦颐和二程的重新发扬而深入人心,成...

    阅读全文
  • 孔颜之乐是宋明以来历代儒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具有罕见的连续性特征。昔日周敦颐教程颢“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集》),“寻孔颜乐处”由此成为有志于成圣成贤者追求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非生而有...

    阅读全文
  • 【摘要】关于中国智库发展史的回顾表明,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愈加重视的变迁过程,可分为思想库阶段和智库阶段,并呈现出自上而下、需求方主导的特征,还带来智库类别有欠多元等结构问题和研究力...

    阅读全文
  • 【摘要】方实孙是南宋晚期易学家。其生平行止历来未有详考者,且误传误信,多有谬误。关于方实孙的家族、家世,刘克庄之文提供了重要资料,但所记与宗谱有所出入。从《后村先生大全集》编纂来看,方实孙进献《易说》...

    阅读全文
  • 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体现为一种有机的整体,古代先贤将生生不息的宇宙看作是有条理和运行规则的,体现为新生与旧生、此生与彼生交织而成的生命网络。本书从哲学角度解析了“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出中华文...

    阅读全文
  • 荀子在其《解蔽》与《非十二子》诸篇中,对孔子以后各家学术的缺憾一一作了辛辣的评判,其中对于庄子的判语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的这一评价在后世影响深远,几乎成为定论,学者每每循此来理解庄子。然而,这一...

    阅读全文
  • “道”“德”无论是合在一起作为“morality”的汉译,还是中国自古有之的重要观念,都承担着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规范众人行为?不同地域之间是否有区别?这些问题...

    阅读全文
  • 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由伦理学基本理论、中外伦理思想史和应用伦理学等构成的多学科集群。建构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伦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者对本学科经典文本的精准诠释和深入解读,因为...

    阅读全文
  • 关于“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也就是说,...

    阅读全文
  • 先秦时期,老子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宁、人心的焦灼不安,于静观默想之间,依据“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政之道,从而为当时、也为后世贡献了一种独到的、高超的政治智慧。至汉代,淮南王...

    阅读全文
  •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有一天和鲁哀公对话,鲁哀公希望找人帮助治理鲁国,孔子告诉他人可以分为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圣贤是儒家最理想的人格,君子也是比较高的境界。孔子不把自己当成圣贤,但是...

    阅读全文
  • 我们每一个人在正态分布中的位置,是由三个主要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进化、遗传差异、个体所遭遇的环境和特殊经历。而遗传变异和经验是决定我们独特路径的关键。 ——遗传学与精神病学家 乔丹•斯莫勒 人们在本性...

    阅读全文
  • 摘要:“藏礼于器”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物制器的基本法则。在“藏礼于器”思想影响下,“器物”成为“礼制”的指示器和强化剂,二者呈现出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器物是礼制...

    阅读全文
共4151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