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总结的意义。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的问题为关注点,王夫之强调对世界的考察需要联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扬弃对世界的思辨构造。同时,通过将有无之辨转换为隐现...

    阅读全文
  • 摘 要:刘宗周不似朱子训“意”为“心之所发”,而是训为“心之所存”,当时以及后世儒者对此争议颇多,分为质疑批判派、搁置不论派、维护支持派。黄宗羲和董玚作为维护支持派的代表,指出先师训“意”并非空穴来风,...

    阅读全文
  • 摘 要:宋代儒佛之辩主要包含以“实有”或“实理”对治“空”这两个方面。以“实有”对治“空”主要以北宋儒者二程、张载为代表,其中二程以价值立场批判佛教之“空”,张载则以太虚实有驳斥佛教之“空”。中国佛教拥...

    阅读全文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

    阅读全文
  • 人与技术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重塑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生态,也在不断颠覆人们对于世界的固有认知。智能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福利的同时,也派生出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倘若无...

    阅读全文
  • 摘要:“家”是一个牵动复杂情感的词。作为哲学研究,我们需要将对“家”的日常意识、历史机制、社科研究都悬置起来,澄清作为哲学概念的“家”,揭示“家”作为人类生存论结构的基本特征。现代性建基在“离家”的逻...

    阅读全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淘洗、检验,逐渐成为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并内化为每个人的心性自觉,进而又外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动和言语之中,贯穿于每个人生命历程的始终。也正因为如此,以传录人物生平行事...

    阅读全文
  • 摘要:韩非子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体现了法家“道德”“智谋”与“气力”三位一体的列国竞争政治理论。“竞于道德”意味着以“道德”为竞争方式,目的在于利益,“道德”会带来名利。...

    阅读全文
  • 摘 要:《吕氏春秋》存有不少荀学因子,此向为学界所忽略。从《吕氏春秋》的创作动机来看,与《荀子》一书在当时广宣流布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从二书相关联的层面来看,在《荀子》普及传播的战国末期,《荀子》成为《吕...

    阅读全文
  • 摘 要:《齐物论》中的“是”是解读庄子齐物思想的关键词。“是”有三种含义:“尽然之是”阐述了万物的一体共在,“彼是之是”体现了万物的个体自在,“自是之是”彰显了人的主体存在。“自是之是”既是人类生存的理...

    阅读全文
  •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又称申子,郑国京邑(今河南省荥阳市京襄城)人。申子研究“黄老之术”,尤重其“术”,转为法家重要创始人。司马迁云:申不害“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

    阅读全文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多年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他最近出版的新书《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侧重对儒学与社会之间互动的独特认识,拓展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今该如何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

    阅读全文
  • 由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首届武夷论坛系列活动正在福建南平举行。3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以“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为题,在武夷山朱熹园开讲中华文明讲坛第一讲。 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

    阅读全文
  • 汉斯·约纳斯曾经提出,“人与自然的二元论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这一判断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现代哲学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将自然与宇宙化约为质料化的外在对象,而人的存在意义则完全依赖于基于...

    阅读全文
  • 摘 要:唐代将孔庙附祭人选扩大到孔子门人之外,打开了子思进入孔庙的制度性窗口。北宋中后期,子思凭籍孔圣后裔的身份得以封侯和从祀。由于宋代《中庸》地位的提升,以及宋人连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动力,子思在明道和...

    阅读全文
共4138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